我國農業未來發展與戰略機遇
農業部 劉年艷
摘要: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加快推進農業“調結構、補短板、供應側改革”三項工程。這三項工程的實施,從本質上看,就是推動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為此,筆者圍繞現代農業創建這一主線,提出自已的想法,供相關人員參考。
一、未來農業是現代農業
?。ㄒ唬┛沙掷m??沙掷m發展是現代農業最本質的要求。農業可持續就是現代農業長遠的良性發展??沙掷m農業發展有四個基本的表征:第一,農業生產規模與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農業產出能力與資源支撐形成良性循環。第二,農業產業鏈主體如農戶、企業、政府及農村社區的利益得到優化,利益鏈接機制合理,農業產業相關者呈關聯性增長發展態勢。第三,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創新成為可能。傳統產業與新型產業有機結合,協調發展,支撐區域發展。
?。ǘ┒喙δ芘c產業融合。農業的自然屬性與人類文明屬性,展現著現代農業多功能性色彩。當今時代,農業產業功能、生態功能、生態景觀與旅游資源功能、文化傳承功能等等,正在成為現代農業產業創新的資源基礎,形成多功能化的資源綜合體。農業的多功能性引領著現代農業多元產業創新發展,為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創造條件。目前,農業發展與鄉村發展、農業發展與扶貧開發、農業發展與文化傳承、農業發展與村莊建設的有機結合呈現產業融合的勃勃生機。
?。ㄈ﹥炠|安全食品與生態友好?,F代農業的首要功能是生產與提供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為其他產業發展提供優質資源。這是農業作為產業發展的主要功能。優質安全食品與農業生態友好是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展現現代特征的兩個方面。生態友好型農業有三個基本特點:一是優質的生態系統是優質農產品生產的保障,農產品的生產與質量體現生態環保特質;二是農業生產行為,推動著農業自身的微生態系統極大優化;三是農業作為多樣性的生物系統是促進區域生態系統持續優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ㄋ模└咝?。廣義的農業高效包涵兩個方面:農業生物能量高效利用,農業生產投入高效收益。農業是農民賴以生存的主導性基礎產業。農民或者農業企業的生產與經營積極性取決于農業產業投入與收益比?,F代農業要求農業產業的比較收益呈不斷增長的發展態勢。這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的內存動力。
?。ㄎ澹┈F代科技武裝。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是建立在現代科技基礎上發展的新型農業形態。首先,廣泛應用現代裝備。從生產到加工都應建立在現代裝備的基礎上。其次,與現代技術成果的應用相結合,現代農業成為現代技術成果應用的重要的產業載體。第三,運用現代的管理方式來發展現代農業。
?。└偁幜Α,F代農業必須是具有強有力競爭力的農業?,F代農業的綜合競爭力主要表現在:第一,以優質的產業資源為基礎如種質資源、生產條件等等。第二,具有強有力的優質產品的制造能力。第三,具有充分的市場占有能力,高效滿足市場需要,具有未來引領市場的能力。第四,品牌影響力與科技創新能力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支撐。
二、現代農業發展的未來走向
?。ㄒ唬┦袌龌?/p>
市場化的本質是供給與需求的有機結合及相互促進?,F代農業的市場化在四個層面上展現:首先,現代農業是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市場導向型農業,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市場需要。第二,農業產業市場化體現的是農產品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的有機結合,滿足市場與引領市場的統一。第三,農業產業發展的市場策略,體現的是以全球市場、人群市場及全國性區域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提供的是有效的市場供給。第四,農業市場化是通過“市場定位、確定產業服務對象、分析對象需求、創新與制造優質產品、實施推廣服務”五個環節來實現。
?。ǘ┲悄芑?/p>
智能化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走向,也是農業產業發展的未來趨勢。農業的智能化其基本要求是:首先,實現農業生產與產業經營的信息化融合。比如,農業大數據技術、互聯網+農業等等,將農業經營要素進行數據化。其次,農業生產與經營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礎上。在農業生產與經營的各個環節自覺應用智能設備,農業生產各環節,以工藝流程的智能制造與智能監管保證產品質量,降低經營成本。第三,農業產業通過信息技術與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實行互聯互通。成為智能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ㄈ┤蚧?/p>
農業全球化是我國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是農業資源、生產要素、市場的全球配置。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如何實現農業全球化?首先,掌控全球農業優勢資源如種質資源、優質的生產條件資源、市場資源等等決定農業全球運營的資源;其次,積極參與全球農業技術合作,主動交流與分享全球相關技術成果,搶占產業技術至高點;第三,以全球市場推動全球合作,實現產品全球市場運營,通過與所在國家的區域市場、產業、企業、產品創新的有機結合,實施多元化產品戰略,推動市場的全球化。
?。ㄋ模┊a業化
現代農業是產業化的農業。首先,推進資源園區化與基地化,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資源基礎。如創建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優質農業示范基地等等。其次,實現“三權”結合。采取多樣化的產業化模式,保證農民優質原料的生產權,充分發揮農民優質原料生產的積極性;保證企業的產品開發與市場運營權,充分發揮農業企業的市場積極性;保證政府公共政策的實施權,充分發揮政府公共產品的供給與政策公平實施的積極性。第三,農業產業品牌化。創建區域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品牌相結合的品牌體系,以綜合性品牌互動推動綜合性現代農業產業集群發展。
?。ㄎ澹﹨^域化
區域特色與區域發展優勢是未來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區域化主要體現在:第一,特色鮮明。一個區域的現代農業在資源、產品形態、產業功能、運營模式等方面,有別于其他區域的農業產業,有鮮明的產業特色。第二,具有相對優勢。如高端化、精品化的產品是否擁有,區域產業創新支撐體系是否健全,產業與政策服務體系是否優化,產業在區域產業集散功能是否具備。這些元素是決定一個區域現代農業優勢形成的主要因素。第三,集群化發展。如以特色的優勢產業為支撐,形成多元化產品集群,核心產業與外延產業創新相結合,多元產業相互融合的發展,是影響一個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鷳B循環
生態循環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生態循環型農業有四個基本特點:第一,農業發展保有生物多樣性,構成一個完整的優良的生態系統。第二,農業內部的微生態及農業與農業區域的宏觀生態是一個整體,彼此之間以物質能量循環的方式維持農業生態的優化。第三,農業生態系統內,農業與區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相對穩定的循環系統。第四,農業生態是一個自有的微生態系統與宏觀生態系統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立體生態體系。
?。ㄆ撸┤诤匣?/p>
農業融合式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之一。首先,多元發展。主要體現在農業產業資源的多元化、產業主體的多元化、市場業態多元、產品類別多元化及市場的多元化等方面。其次,多元結合?,F代農業是多元結合型農業,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農業發展與文化傳承結合等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實現產業相互結合,功能互補?,F代農業依據功能多樣,創造出不同的產業形態,實現幾個產業在同一產業中得到統一。第四,產品在多元化的不同產業之間互為市場。
?。ò耍?ldquo;新三農”化
首先,新農民化。我國的傳統農民正在由傳統的社會農民向產業農民轉型。離土不離鄉到離土離鄉,其他行業人員也在向農業轉移,農民不再具有區域特征,更多的體現其產業職能。其次,新農業化。由以自給自足為主體的小農,向農業產業化轉型。農業資源基地化與園區化,農業經營主體法人化,農業產業多元化,多業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呈現新特點。第三,新農村化。由居住向宜居,由宜居向鄉村功能多元化綜合服務體轉型,農村社會由家族關系治理向社區現代治理轉型。
三、在創新中把握發展機遇
?。ㄒ唬┩苿淤Y源創新,建立多元性引領性高端性農業。
首先,創新種質資源。利用分子技術及其他“高、精、堅”技術手段,開展種質資源的創新。其次,圍繞農業多元產業發展需要,發揮農業多功能特點,創新新型農業產業資源,如農業旅游資源的創新,農業工業原料資源的創新等等。第三,創新生產條件資源。重點是優化與創建優質的水源及土地資源,優化農業生產良好的生態環境資源。第四,積累科技創新資源。主要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積累及人才的培養與組織,為現代農業的科技支撐創造條件。第四,創新區域市場資源。主要是做好品牌引領、綜合服務平臺的搭建及消費熱點問題制造與傳播能力構建。
?。ǘ┩苿赢a品創新,建立現代市場性農業。
農業產品的創新,其出發點是:推動農業原料形態的產品向農業商品化的產品轉型,同時,面向區域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開展產品研發創新。選擇時尚化、功能化、方便化、安全化、民族化、地域化產品發展路徑。單一的產品形態不僅難以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按照多業融化發展創新多元化的產品,創建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相結合的產品體系。
?。ㄈ┩苿訝I銷創新,創建區域市場服務綜合體。
改變傳統小農為主體的批發市場模式,創建現代綜合性,電子商務與傳統門店相結合的市場模式。面向全球區域市場,創建網上網下,固定與移動,大商與徽商相結合的營銷體系。改變單一自產自銷模式,創建綜合性,窗口式,綜合服務性的銷售聯合體。推動體驗營銷創新。
?。ㄋ模┩苿邮袌鰟撔?,構建現代農業市場。
首先,推動全國一體化的統一的市場體系建設。其次,創新市場功能,充分發揮市場的服務功能。第三,變本土市場為區域市場。第四,依據現在農業經營主體及市場變化的新形勢,以移動、網絡相結合,創建特色鮮明的現代新型市場。
四、在轉型升級中把握發展機遇
轉型升級是我國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重大的戰略選擇。轉型就是要重新尋找與確定新的產業服務對象。升級,就是要準確把握傳統服務對象的新需求,通過創新與提供優質的服務,滿足市場的新需要。
?。ㄒ唬┰谵D型中把握新機遇。首先,要尋找新的區域市場。其次,要尋找新的人群市場。第三,要尋找時間等季節性的市場?,F代農業企業要依據變化了的需求主體,重新確定服務對象,根據新對象的新需求,提供新的有效的供給服務。
?。ǘ┰谏壷幸I新發展。第一,注重產品創新,體現“名、特、優、新、奇”,注重營養與功能;第二,注重高端與精品的產品定位;第三,將產品運營與知識傳播、產品消費與體驗消費有機結合。依據市場主體在不同時期的新需求,開展產品的創新與制造,以市場的新需求促進產品的新供給,以此來引領產業發展。
?。ㄈ┳龊萌椆ぷ?。本質上看,一個區域、一個農業企業要真正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確定服務對象、分析對象需求、搞好資源配置與戰略布局。
五、在開放創新中把握發展機遇
?。ㄒ唬╅_放,就是要跳出。
?。?)跳出本地。我國傳統的農業市場是以本土為主體的市場?,F代農業的市場體系是以區域或者對象需求為主體的市場體系。改本土定位為區域定位,實現本土市場向區域市場的轉型,就必須跳出本土,走向區域。要實現這個轉型,首先,引進科技、人才、資本。其次,研究區域市場,創建區域市場。將區域市場的需求與本地的農業產業的供給有機結合。第三,創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型的市場導向型的現代農業。
?。?)跳出本國。改本國市場定位為全球市場定位。首先,樹立全球視野。從區域國別的角度看待中國,用中國的視角審視全球,學會從全球的視角研究產業發展的共同規律??茖W把握產業、市場的發展具有的一般性的共性規律,重點研究不同地區的特殊性。其次,倡導全球合作。學會與全球不同人才,不同消費者,不同企業的合作。第三,樹立全球膽識。學會站在全球的、歷史的、人類發展的角度來了解世界,審視作為,把握未來發展,大膽決策。第四,培育發展理念。超越民族、國家及不同經營實體的個性需要,踐行以利益共同體為基礎的發展理念。
?。?)跳出農業。首先,跳出傳統農業?,F代農業,從本質上說,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其特征是具體的產業。按照產業方式來創新現代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跳出傳統農產品。實現農產品商品化與產品化。農產品的商品化與產品化,要求農業生產要注重品質、包裝、品牌等產品屬性的再造,從而實現傳統農產品從原料形態向產品形態的轉型。第三,跳出單一產業功能。與傳統農業的單一產業功能不同,現代農業充分體現農業與相關產業互為資源與市場。農業與旅游、農業與農業原料與深加工相結合等等。第四,跳出單一業態。農業有生產農產品的產業形態,也有滿足人們精神與文化消費的農業旅游,由此,形成多樣化的產業形態,是現代農業的主要特點。
?。?)交換與合作。交換與合作是現代農業實現開放的有效途經。從農業與外部環境來看,要推動農業與相關產業的合作。從農業內部來看,圍繞全產業鏈,創新以合理的利益鏈接機制為基礎的產業化模式。
?。ǘ﹦撔?,就是要變革。
首先,變革發展理念。傳統農業的基礎是小農,小農意識是與傳統農業相聯系的,是滯阻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發展現代農業,就必須變本土意識為區域意識;變農產品意識與農業商品意識;變農業生產意識與農業產業意識;變單一農業意識與綜合農業產業集群意識;變單干意識為合作意識;變自產自銷意識為合作產業化發展意識等等。沒有觀念的現代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創建起現代農業。
其次,創新經營方式。首先,變一家一戶為合作經營;其次,變自產自銷為產銷分工;第三,變單一產業為集群創新;第四,變原料產品為商品;第五,變經驗農業為科技農業;第六,變傳統門店為網上+網下。這些都是未來農業發展必然的創新方向。
六、在新政策實施中把握機遇
?。ㄒ唬┱{結構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發展的永恒主題。農業結構調整有主動調整與被動適應性調整兩種方式。農業結構調整的動力來自于農業產業服務市場的加快變化與農業所承擔的產業職能不相適應的矛盾。從農業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結構調整呈現階段性發展特征。那么,如何調整?評價結構調整好壞的標準在哪里?總體來看,就是要調整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通過調整,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跨越。
首先,要向精品農業方向調。有機生態功能化的農產品是精品農業的產品形態。其次,向高效益方向調。農民通過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增收能力,企業通過發展現代農業增強盈利能力,快速發展。第三,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調。通過發展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村事業發展,改善與優化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第四,向市場導向型農業發展方向調。建立起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供求結合新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方式。第五,向滿足與引領市場需求的方向調。第六,向促進區域發展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方向調。
?。ǘ┭a短板
調結構,補短板,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具體的措施。
短板,是影響社會經濟總體發展的制約因素。認識農業發展的短板有三個視角:首先,從我國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總體要求中把握農業發展短板。其次,從農業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中把握短板。第三,從農業產業發展的目標取向中把握短板。
目前,農業發展的短板主要表現:第一,僅僅通過發展傳統農業,農民增收緩慢。要解決農民增收緩慢難題,就是要以提高農民的增收能力為出發點與落腳點,通過發展高效農業,提高農民收益能力,同時,通過大力發展新型產業,為農民拓寬收益渠道,提供新型產業,為農民收益提高創造條件。第二,生產與生活基礎設備相對滯后。這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提升農村基礎設備基礎水平,從構建農村現代化能力為出發,提升滿足農民生活與新型產業運營的服務與支撐能力,以此提高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第三,農業生產綜合條件質量下降。從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出發,強化自然條件的改善,優化自然農業生態,提升農業綜合價值能力。
?。ㄈ┕獋葎撔?/p>
1、要創造新需求。農產品市場的新的需求往往是由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決定的。要創造新需求,首先,要適應新需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健康,更營養、更功能的需求正在成為消費主流,人們渴望生態、有機、功能化的營養產品?;ヂ摼W的快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方式也在變革。與消費體驗及文化消費相結合,正在顛覆傳統的消費觀念與模式。適應這些新需求,是創新新需求的前提。其次,要引領未來需求。引領是面向未來的,是推動由潛在的需求逐步變成現實需求的發展過程。引領未來需求重點是要準確把握未來需求走向,開展產品研發與做好產品知識傳播工作。
2、要創造新供給。創造供給的目的是創造可持續的不斷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供給機制。主要是通過創新的手段來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產品服務。供給的創造,一般采取迭代式的產品開發模式。通過對市場的研究,分析對象的現實需求與潛在需求,將需求分析轉變成產品制造。對一個具體的產業或者企業來說,往往通過“五個一批”的方式來創造供給。我們稱之為:研究一批,研發一批,制造一批,銷售一批,淘汰一批的創造供給模式。
3、要創新供給滿足需求的實現形式。首先,要保證供給是相對有效的供給。所有的農產品生產必須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農業產業是市場導向型農業。其次,創新消費者。引導消費者由單一消費環節向農業全產業鏈環節延伸,組織與鼓勵傳統消費者參與農業的生產,參與農業生產環節的管控,參與終端產品的評鑒。第三,創建互動平臺。市場的效率是由供求雙方最佳結合的信息黑洞大小決定的。創建網絡互動平臺就是要最大限度的縮小供求黑洞,準確把握市場的需求,傳播與引領未來市場。目前,互聯網、微信傳播的創建都是有效的供求互動的形式。